中国—“游客帝国”
随着中国国际市场化的节奏越走越响,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吸引到中国的土地上,来游览传承5000年的大好河山,秀丽风景。但旅游是把双刃剑,我们不仅要看到它可以增加收入,提升产业体系等优点,还要注意对生态的保护及旅游吸引物的更新。开发资源,智慧旅游才能让前进的脚步走得更稳,走得更快。中国旅游产业体系不断提升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的旅游产业得到整体的提升,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这个趋势一直存在,新兴经济体每年接待的国际入境游游客数增幅,都比发达经济体高一些。UNWTO曾有过一个预测,说是到2030年,新兴经济体的市场份额将达到58%。其中,亚太地区新经济体增长最快,这是由于亚太地区中产阶级逐渐崛起,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导致国内和区域旅游产业增长。预计到2030年,亚洲地区中产阶级旅游人次将新增25亿。现在很多旅游目的地国,都在采取措施争抢亚洲的客源。
另外一个就是亚洲游客在国外旅行时,开支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中国游客,到国外去旅游可以说真是一掷千金,疯狂扫购。这份数据报告也发布了各个国家游客进出国际旅行的开支情况。其中,中国的海外旅游开支增长最快,达到30%;其次是波兰,增幅是22%;俄罗斯是15%,阿根廷是16%,马来西亚是18%,印度是11%。相对来说,发达国家的游客开支反而比较低,比如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的游客,呈现只是个位数增长的态势。而意大利和法国游客的海外旅行开支,明显呈现下滑的态势。
中国将筑起世界旅游的“游客帝国”
记得大概是在2005年,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新周刊》曾和新浪网联合发起“中国欲望榜”,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评选中国人最强烈的欲望,结果排在前三位的是赚更多的钱(占72.68%)、周游世界(占65.12%)、中国世界第一(占54.09%)。如今看来,这个不怎么严肃的排行榜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人民可支配收入逐渐攀高,旅游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的确在各个方面不断地刷新着世界纪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届时中国将进入全盛时期,构筑起世界旅游的“游客帝国”。
所以说,这个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游客输出是一个方面,最关键的,是我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在这种趋势下不断地壮大。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国际化、全球化的行为,必须与国际、与世界接轨。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中国人日渐富有了,越来越多的人想走出去体验世界;另一方面,我们要让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来体验日新月异的现代中国。就拿国内旅游来说,现在正处在整体攀升期,除了一直处于强势地位的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北京、上海,像四川、河北、陕西、重庆、广西、江西、云南、黑龙江、辽宁等地,近些年来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们组成了中国旅游产业充满活力的第二梯队。
旅游产业综合性的拉动效应
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强、带动性大,旅游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也会产生综合性的拉动效应。比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这些数据都是最直观的。其实,旅游产业的功能性带动,有些是不可见的,是隐性的、间接的,比如说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形象的展示、文化的传播、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等,尤其是旅游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会极大地缓解就业压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就拿星级饭店来说,2002年全国8880家,2011年增加到13513家,其中五星级饭店数量从2002年的175家,增加到2011年的651家,全国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总额从2002年的914.4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14.82亿元;旅行社从2002年的全国11615家,增加到2011年的全国23690家,营业收入从2002年的710.63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2871.77亿元;全国各类旅游景区从2002年的1.5万家左右,增加到2011年的2.09万家。这其中A级景区,是从2005年开始评选的,现在已经超过5500家。截至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25.54亿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658.60亿元;“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从2002年的138个增加到339个。这些企业对于就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十一五”时期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30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约1700万人。目前,我国旅游从业人数从2002年的515.3万,增加到2011年的1350多万,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接近8000万。
旅游产业形成规模以后,它的支柱性作用就会凸显出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现在我国旅游企业整体经营实力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行业结构明显优化,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国旅游景区接待游客的规模和综合营业收入增长迅速。具备旅游优势资源和服务条件的地区,旅游产业可以真正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
注重“质与量”协调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质与量协调发展,不能一味地图量,把旅游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以后,就一味地好大喜功搞大投资、大建设,这种思路是不科学的。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基础、资源现状、未来前景,要通盘考虑。最关键的是要品质化发展,多元化开发,要凸显自身的差异化。所以,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还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不能太乐观,一定要理性思考。
现在我们还停留在游客流量上,不是质量。游客流量大,最直观的是门票收入,但是旅游的品质整体不高。比如说,一个旅游区如果一个月接待10万人,都是那种一日游,来了就四处看看,看完就走,每人花费200元,那么这个景区的月收入是2000万元;但是如果是高端的休闲度假,来了住上个三五天,平均每人每天花费3000元,要达到2000万元的收入,每个月只需要接待几千人就可以了。接待的人少,总体收入不变,甚至还有所上升,但是旅游的品质上去了,景区的环境也有保障,不会超负荷地发展。
像现在每到“黄金周”,热门景区人挤人,根本欣赏不了风景,像长城上那样前胸贴后背黑压压的,你哪儿还有心情欣赏风景啊。这是毁了中国旅游,这对环境,尤其是像长城这样的文化古迹的破坏太大了,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而游客源源不断地来,是无限的。长城要以它有限的躯体去承受无限的游客。
所以,现在弄得外国人改变旅华行程了,旅行团现在是躲开“黄金周”。第一,酒店价格贵,机票不好买,服务跟不上;第二,好不容易到了景区就是看人,看不到风景,拍个照片还得人挤人排队。所以,外国旅行商很聪明,索性躲开中国“黄金周”。
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目前,中国旅游产业正处在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从单一的观光消费向多元的体验消费转变,可以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因此也需要制定品牌化发展规划,将业态创新、项目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有机集合起来,构筑可持续的发展体系。一是要稳固观光,二是要业态创新。现在虽然说是转型期,但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观光游还是主导。但要重视旅游的文化内涵。近几年来,文旅结合的创新产品,得到游客的喜爱和认同,比如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梦·云南”、陕西的“长恨歌”、贵州的“多彩贵州”等文化演出活动,不仅让植根于当地的优秀文化得到复苏和展示,而且极大地繁荣了旅游产品,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于开发文化深度游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旅结合可以很好地拉动旅游消费。白天观光,游山玩水,晚上看演出,体验文化风情,能让游客走进来,停下来,留下来。很多地方游客数量多,但是旅游收入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少夜间体验项目,不能留住游客过夜。如果游客不过夜,只是走马观花地兜一圈,除了门票,是很难产生其他旅游消费的,这个拉动性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现在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在巩固传统观光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要大力推动业态创新,比如冰雪旅游、温泉旅游、邮轮旅游、滨海旅游、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健康旅游、探险旅游等新兴业态。同时,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品牌经营、集聚开发等旅游商业模式创新也在不断加快。从目前来看,一批精品品牌和高中端产品正在快速形成,旅游集聚区、旅游综合体、旅游产业园区等在我国局部地区已经表现出强劲的活力。
“智慧旅游”点燃旅游产业新方向
中国旅游产业的一大变革,在于与科技信息相结合的“智慧旅游”,将使旅游更便捷、更人性化。现在北京、江苏、浙江、福建、湖北等省市已启动了“智慧旅游”试点工作。可以说,智慧旅游的初级成果已经直接应用于旅游产业要素,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快速成长。与此同时,旅游电子商务业务成为众多旅游企业新的盈利方式,像携程、去哪儿、艺龙、芒果、驴妈妈等一大批旅游电子商务公司,已经在旅游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在线旅游业交易)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占整体旅游收入份额近15%。科旅创新最关键的还是人才,可以说近10年来,旅游产业人才素质也在不断提升。
另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各地都普遍建立了旅游资讯网站,开通了12301旅游服务热线,建立旅游咨询中心等;旅游安全保障的体制机制也在逐步完善,旅游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队伍建设,越来越受到旅游目的地的重视。当然,这些还是刚刚起步,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有差距,希望各级政府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满足游客的需求。
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尤其是《旅游法》的颁布,将为中国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总之,与10年前相比,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除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外,“大旅游”的发展格局也在加速形成。《旅游法》也已出台,《旅游法》作为一部综合性法律,既是保障法,又是规范法,也是促进法,社会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相信《旅游法》能给旅游市场、给旅游企业、给游客等方方面面定一个规矩,一套规章制度。
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中国旅游的品牌化战略是势在必行的,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好的品牌,可以走向世界。但是,现有的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国内打响了,能不能在海外打响,还是个未知数。怎样制定面向国内外不同客源地的中长期的品牌营销战略,这个问题无论从国家旅游局层面,还是从地方旅游局、旅游经营主体层面,都应该重视并寻求解决之道。
《营销中国》--中国营销实战心灵故事,中国旅游人的口碑历史、创业故事,追忆中国旅游营销事,勾勒30年品牌营销史诗。一部献给辛勤耕耘中国旅游人的致敬之作,一本快速了解中国旅游营销历程必读书目,由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任、原中国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祝善忠和中国著名旅游创新传播专家贾云峰(http://www.dnjpr.com/chuangshiren1_56.html)联袂创作。
http://bjchrp.cn/bjc/6434.html
页:
[1]